🎉🎉🎉
格林荻再添一枚Goldsmiths纯艺OFFER!
希望我们能为大家带来更多的好消息!
··············································
Amelie↓Goldsmiths 纯艺
··············································
Amelie在国内读高中,又读过纯艺的课程。先是在UAL的服装预科读了半学期,现在成功申请到了Goldsmiths的纯艺。平时喜欢看书,看看剧,画画,出去玩。我们特地邀请了Ameilie来跟大家分享一下申请这一路的所思所想。
“当你停止创造,你的才能就不再重要,你所拥有的只剩下你的品味。
而品味会裹挟你,让你排斥他人,变得狭隘。
所以,创造。”
—Amelie
Q&A
Q:为什么会选择纯艺专业?当时是如何选择学校的?有些什么考虑吗?
A: 选择专业的问题上,我觉得我当时的想法是一波三折的。原本我选择的是服装设计,并且从十月左右在格林荻请教的是服装设计毕业的Matilda老师(在这里要感谢一下Matilda老师不管是做服装还是纯艺都给予我很大的支持)。其实在UAL读预科的时候,我已经在考虑做服装到底适不适合我了。我觉得发现自己想做什么,适合做什么是一个需要自己和学科磨合的一个过程。
先说下我觉得我对服装的看法。我认为服装学校的运营模式已经和时尚产业算有衔接。但是现在服装学校通过比较成熟的服装作品集模式来评价学生,归根结底其实和真正的商业操作模式有一定的变型。简单地说,在我的理解范围里,作品集的格式是培养学生的故事叙述力,而故事叙述能力在真正的时尚市场里的变形就是“推销自己”或者是“营造品牌风格”。而大量的development和line up的存在就是为了加强学生的创作力能够有快速跟上市场节奏存在的。
所以学校培养的是一种比较快速的模式,但是在“营销”这一点上面有太多的外在因素了,媒体宣传曝光率、个人风格定位与受众面等。在现在的领域里,我认为服装行业不能够单独拎出来说,它是与新媒体紧紧相连的。而这种相生关系让我认为服装市场是有很大的流动性和时效性的。服装设计背后支撑着的不能说完全是艺术,不能说完全是想法,我觉得更加贴切的是指一种(多种)态度。媒体提供人表达态度(多于想法)的平台。媒体的更新速度快,使用人数多,所以它没有办法完完整整地表达每一个人的想法,但是可以表达态度。因为态度是一瞬间的感觉,是一个人看一眼就能联想到的一种视觉冲击。所以服装在比起艺术上要更加视觉化与功能化。
相对来说,纯艺更加概念化,更加强调叙述的角度与意图。在一些方面,我更愿意接受能够好好静下心来,花比较长的时间研究透了一样东西。纯艺能够让我在最适合学习的时候去接受概念性的东西。在高中的时候,选择做服装的想法就是,我希望能够有纯艺的基础去创作服装。因为我把服装当做一种表达的形式。但是现在看来,我更加希望能够不考虑到一件物品的可穿性与商业性,而更加侧重于放在加强“叙述概念”。因为在表达自己想法的同时,其实也是在寻找自己风格与定位的时候。
我在做服装的作品集时,常常会觉得自己经常找不到制作的节奏,从而感觉十分吃力。但是在做纯艺作品集的时候,会一下子觉得“啊,这样子做的话,那么下一步就应该这样做”。感觉就会是一个非常自主的流畅的制作过程。所以我觉得并不是说两门学科孰高孰低,而是说有时候会觉得你会更擅长于做一件事情,并且对这件事情并不讨厌。
有时候,我觉得接受这种想法是一件很难的事情。包括在国内,我认识过一些朋友,可能对于他们来说选择一门专业就是铆足了劲,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感觉。我觉得这是一种选择,而接受自己的另一种适合的方向,也是另一种不错的方案。所以我觉得能去多尝试,多去了解不同的领域能够在专业选择上有所帮助。
兜兜转转回来,现在做纯艺的态度也和以前不太一样了。具体什么不一样的话,可能是对不同的事物有了更多的包容性和理解。因为给自己目前的阶段有了一定的反思和目标,所以相对而言会更有计划力和行动力。在表达自我的方面变得更加自由,但是还是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希望在不久的未来能够有所变化。
选择Goldsmiths算是没有什么意料之外的事情。纯艺的老师Yvonne也提到我的第一志愿就是Goldsmiths。我也看过毕业生的作品,是我比较喜欢的风格,感觉相性还蛮和的。然后我个人好像还是挺想到一个综合大学去学学艺术,因为感觉会认识到更多领域里厉害的同学。
至于学校的一些其他因素,家里比较倾向于考虑学校的声誉,知名度啊,地理位置等等。如果说实话,我觉得一所学校没有十全十美的地方,最后决定的还是自己吧。我算是经历两次大学申请季的人(虽然其中的一年在大学保本预科里读),两次申请的心态也不太一样。我父亲会劝导我说大学最重要的还是个人的素质教育,虽然听上去会有种安慰的成分在内。但我还是觉得是有道理的。所以考虑到我自己的性格、喜好和种种,我选择了这所学校。
Q:你的作品集有哪几个项目?
A: 我的纯艺作品集算是从十一月下旬开始做,一月中旬递交ucas,然后做到两月初左右结束。所以这几个月就集中做了一个项目叫body repression and liberation,其中这个项目有若干个支撑它的小项目。这个项目主要讲的是身体作为一种媒介是如何被物化以及风景化的,而作为一具身体的拥有者,她/他是如何接受自己身体最原始健康的状态,从而获得解放的。
我时常感觉我们的身体是被人审视的,残缺的身体,丑陋的部位,只要是不符合规定美感的特征都是要遮挡并感到羞愧的。我讨厌别人看到一个女生,会因为她手上的汗毛多而称她为野兽(而往往怀有这样恶意的人也多数为女生)。这个项目的最初的想法就是想要让更多的人觉得其实懂得接受自己的身体是一件很伟大的事情。
我比较喜欢的项目反而是一个比较小的项目,叫inner body and out。这个项目的产出是几张拼贴。这是第一个产出项目,原本是我服装作品集的前期research,但是我很喜欢这些拼贴。我的灵感来源于Peter Webb在他的书的Erotic Art里面陈述到的在远古时期身体与动物性的关系。我喜欢像“野性”“皮毛”“皱纹”这些很有皮肤质感的词语。而这些拼贴也像是把身体的各个地方肢解重新构造,以一个解剖的角度去理解身体。
Q:作品集的来源是什么?
A: 除了自己的想法以外,我也有很多灵感来源。比如Judy Chicago的Dinner Table;Louise Bourgeois 的Women House;Niki de Saint Phalle 的Nana等到。此外,我也有看一些男性视角创造出来的女性身体的形象,比如Hans Bellmer的玩偶等等。
Q:作品集准备的过程有什么有意思的事情吗?
做作品本身就很有意思吧,做的时候会觉得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我感觉当时每一天都过得很匆忙,都是抽空做纯艺的作品。一埋头做到凌晨两点多,打个盹再去做学校服装的作品然后去上学。其实现在想想都感觉好累好累,但是一感到累的时候就和朋友连麦写作业,这样想想怎么感觉那么惨呢?但是当时就是感觉是快乐的。
Q:准备作品集的时候遇到了什么挑战?是怎么解决的?
A: 其实我有遇到过很多问题,但总的而言,我觉得可以划分成自己在创作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和收到他人不同回馈时内心的矛盾。
第一个就是我实际做出的作品是否符合我的预估与前期计划?如果不是,是不是两者中间有一方面需要加快脚步进行补习?以及如何实行
首先,我认为我自己并不是一个非常循规蹈矩的人。在做作品的时候,有规划但更多的可能是根据作品的走向与自己的想法进行调整。开始还没有想转专业的时候,我的主题以及一部分作品都是作为服装设计的前期一手调研与发展存在的。但是在转专业以后这些作品成为了我纯艺的作品一部分。我在之后的创作里还是延续了同一个主题,但是调整了做作品的方向,不再考虑设计的元素,更多的去补习了一些概念性的知识。比以前记录了更多的prompt,但是这些笔记只能大概确认我创作的大方向,不能够确保我最终做出来的作品和我的预估一模一样。影响一件作品最终的模样有很多因素,对我来说,最重要的有两点,第一是个人对材料、媒介的把控能力与熟悉程度,第二是创作中无法避免的随机性。
第一个,是我认为最需要我自己加强的地方。因为这一系列的作品涉及的媒介很多是我从来没有尝试过的,所以在运用媒介创作时,无法得心应手地操控/玩这些媒介。一个媒介可以用很多不同的用法,每种用法都会带来不同的视觉效果。所以,在对自己的能力没有明确的认知的前提下,我往往需要尝试很多次才能实现我的计划。所以我会不停地创作,但是不会丢弃掉我任何一个作品,最后再选择出最符合我预期的作品。
而更多的时候,我会发现用不同的创作方法创作出来的作品比我预估的作品要更加有趣。在这个时候就是行动越过计划的“指令”,进行自由发挥了。在这里我认为就不是个人把控能力的事情了,而是艺术的“随机性”与自己“及时辨别”的审美的结合。艺术的魅力在于独创性,无可替代的概念与个人视角,而这些都是通过过程的慢慢积累沉淀下来的。我无法说我自己的作品已经有了个人特点,但是我可以说,我的作品的组成与过程有一定的机遇性和一大部分的规划完成的。创作的时候,我会有画错、做错的时候。但是和其他领域不同的是,我认为艺术中的错误不能叫做错误,只能叫做“另一种发展的可能”。如果我在做作品的过程中敏锐地察觉到了“另一种发展可能性”的潜力的话,我会马上改变我的计划,在还没有忘记掉感觉的时候开始着手制作。
总体而言,我认为“计划赶不上变化”非常能够形容我的创作态度。我认为“概念会因为表达形式的改变而微秒地调整”是一个很迷人的地方,这也是我认为艺术能包容多种媒介形式与想法的一个很重要的点。目前来说,我能够改进的就是多多尝试不同的媒介,通过书面和实际的练习变得更加熟练。但对于“实际作品与预期有出入”的情况,目前的我对此是有一定包容度的。
第二个就是内在心理评估与外界回应,以及平衡标准。
其实我是一个非常在意别人怎么看的人。我认为我是一个“鼓励型”人格,如果收获到了更多正向评价,我会更加努力地去做。但是长期下来,其实这样的创作动力让我觉得疲惫痛苦的同时变得极端。我会因为一点点小的不完美否定所有,按照别人所说的去做是一件很违心别扭的事情,事实结果可能会是“别人满意了,但你对自己的作品并没有一丁点的归属感与成就感”。
到现在我还是会被这样的状态困扰,严重的时候可能光是看着自己做的作品就会忍不住哭。可能是经常哭,哭着哭着也哭出了自己的态度。我现在的想法是之所以太在乎外界看法,无法平衡内心的原因就是搞错了顺序。因为先听从了外界,没有听从自己的内心,所以才容易被评价影响到。所以我觉得最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核心就是先审问自己,然后适当听一听外界的声音。
基本上我现在做完一个作品,重新审视的时候会思考:这件作品有没有符合我的审美与想法?如果有,我会列举出我喜欢的点。如果没有,我会问我自己为什么不满意。以前的我会觉得做出来的东西如果不喜欢就是错误的存在,但现在审视不满意的作品的时候,仅仅是会觉得“它可能换一种表达/表现形式会有所变化”。所以在自我反省的时候需要考虑到两点,喜欢的原因与不喜欢的原因。而喜欢的原因是一个比较自我的评价,能够增加我信心的源头,也是我为我自己作品捍卫与解释的核心。而不喜欢的原因能够让我站在一个相对不自我的角度,列举出我能够做的更好的地方,其实也是模拟了外界评价的一个“系统”,能够让我在面对不同声音的时候能够有一定的心理准备。在了解了这些的时候再去适当接受我所认同的他人观念,能够让我在受到最少伤害的同时保证自己作品的“私密性”与“他人联系性”。
Q:聊聊在格林荻做作品集的体验?
A: 一开始教我的是Matilda,她是一个很可爱的老师。我觉得她在调研上面给了我很多的思路。我觉得和她聊天更多的是像朋友之间的critique。Vy老师带过我一节课,她像是那种看起来严肃认真的学姐一样,但是也的确很认真地帮助我,让我有从服装转到纯艺的想法。Yvonne是负责我纯艺的老师,她是一个很负责的老师。会给我一些思考的思路和推荐,但是给我留足够的空间去发挥。
Q:你最喜欢的艺术家(设计师)?或者有没有什么榜样?
A: 我目前非常喜欢faye wei wei。因为我觉得她就像从自己的作品中走出来的人。我喜欢人与作品相得益彰的艺术家。
Q:接下来的这段时间有什么计划和打算吗?
A: 总体创作上,大目标是形成个人风格。通过创作找到喜欢的手法。
在能力上,尝试更多的媒介,不局限自己的表达形式。
在规划上,多多反思,能够把控了解自己的能力,有更加合理的prompt
以上就是我们对Ameilie采访的全部内容啦!
整个过程中一点一滴 克服重重挑战幸运和努力兼具!
这背后当然也有我们格林荻老师团队们的强大支持!!
Comments